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快资讯丨游迎泽 读历史丨与圣贤在文庙石刻中相遇
来源:迎泽发布    时间:2023-06-06 06:32:22

游迎泽 读历史丨与圣贤在文庙石刻中相遇

太原文庙仿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


(资料图片)

提及画像石,首先要说汉文化。先秦文化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项羽火烧秦咸阳宫,遭受沉重的打击与严重的破坏。到汉朝时,急需将先秦文化体系重建起来,极具本土特色的汉画文化便由此诞生。汉画文化包括画像砖、画像石及其拓片,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,留存下来的汉画多达几百万件,其中画像石有上万块。画像石出现在西汉时期,盛于东汉,具有古拙而质朴的美感,是一种精美的石刻艺术,与汉兵马俑、汉墓并称“汉代三绝”。

徐州汉画图

汉代石刻拥有充满力度的线条,以人物肢体语言传情达意,原始大气、简洁生动,是中华艺术的瑰宝。北宋书法家、画家米芾与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鲁迅都曾表示,汉画艺术深沉雄强、粗犷豪放,在历朝历代中,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不可忽视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
徐州汉画图

就用途来看,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、墓地祠堂、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,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。因此,从本质上来讲,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。

太原文庙大成殿中展示的画像石,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孔子画像,“孔子见老子”也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常见题材。公元前518年,34岁的孔子受人推荐到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去学礼。在这期间,他前去拜见了道家的鼻祖老聃,也就是老子,向他问礼。

画像石中,孔子手捧大雁,弯腰弓背悉心聆听项橐的提问,画中的项橐一手拉着双轮小车、一手指向孔子,仰头抬手与之交谈。在民间传说中,项橐与孔子也有着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。一旁的老子手拄曲杖,与孔子一样头戴高冠、身着长袍,正满脸慈爱地看向项橐。画像石中的线条简单大气又不失精美细致,孔子与老子躬身相对,两人的衣着线条细腻、表情生动,充分展现了画师的巧思与高超技艺。

孔子自幼丧父,又因没落贵族的身份遭受了诸多冷遇,为了生活,曾做过管理仓库的“委吏”和管理牛羊的“乘田”。在此期间,他多方求教,从未放弃学习,礼、乐、射(射箭)、御(驾车)、书、数(算术)无所不通。入仕后,为挽救国家,孔子以周朝为参考恢复礼制,使鲁国日渐欣荣。然而,据《史记》记载,感受到鲁国日益强大的威胁后,不怀好意的齐国特地送来美女与骏马魅惑君主。自此,孔子受到冷落,救国抱负无法施展。灰心之下,孔子开始了“周游列国”之旅。

孔子周游列国图

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,孔子及其弟子先后去了中原多个国家,停留时间从几周到几年不等。游学期间,孔子在周朝东都(洛邑)见到了老子,并向老子请教学问。当时,老子任周朝守藏室之史,职掌周朝的典章制度及文籍收藏,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图书,前后在任30年,对周朝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也有着“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”的记载。而对于老子由衷的劝告与讲解,孔子曾发出了“犹龙之叹”,将老子比作了龙。

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,一儒一道,所代表的流派并不相同,但二人的会面却十分和谐,是不同思想的美妙碰撞。正如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中,关于“孔子见老子”画像石的片尾解说词所说:“孔子和老子,儒家和道家,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,它们交汇,它们奔腾,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。孔子和老子的相遇,时刻都在发生着,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,你和你自己的相遇。”走进文庙,一眼石刻,从此,我们与圣贤的距离不再遥远,那些静止的线条早已化作万缕千丝,将古今连接,让我们得以在石刻艺术中与之相遇。

■  审 核丨元艳芳

■  校 对丨兰 杰  李晓翠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声周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